庆阳香包:纤纤素指绣万象
庆阳市,这座坐落在陇东黄土高原的城市,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不仅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医鼻祖岐伯的故里。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艺术,其中,庆阳香包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香包的历史与文化
香包,古名香囊,庆阳当地俗称“绌绌耍活”。据史料记载,庆阳香包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贤妇制作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祛邪纳福的传统习俗。2006年,庆阳香包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包的制作技艺
一件好的香包绣品,关键在于图案纹样的设计、针法的运用、绣线的配色。其中,针法最考验绣娘的技艺。在庆阳西峰区,90岁高龄的庆阳香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贺梅英,与女儿交流刺绣技艺时提到:“绣制过程中,不光要灵活运用针法,还要注意针线的密度和拉线的力度,这样绣出来的香包图案平整顺滑、有质感。”
庆阳香包的传承与创新
庆阳当地流传着一首民歌云:“八岁学针线,十岁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贺梅英便是七八岁开始随母亲学做刺绣,十三四岁便做得一手好女红。如今,她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承给下一代,让庆阳香包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庆阳窑洞民居:黄土高原的独特居所
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当地居民完整保留了传统黄土窑洞的居住形式。窑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活化石。在庆阳,人们靠沟坡就崖壁之势,掘洞筑室,形成了独特的居落形式。
庆阳社火: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艺术
庆阳社火是黄土高原上保存传统民俗最为集中的地方。社火不仅涉及到戏曲、音乐、曲艺、杂耍、演唱、歌舞等多种艺术门类,而且保存了最为原始的生殖崇拜、农耕祭祀等内容。
庆阳民俗传承之旅
庆阳民俗传承之旅,是一次深入了解黄土高原文化的绝佳机会。在这里,您可以近距离感受庆阳香包、窑洞民居、社火等民俗文化的魅力,体验黄土高原人民的热情与豪放。
通过这次旅程,您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庆阳作为黄土高原上的文化瑰宝,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