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红色文化如同一条熠熠生辉的河流,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当代,这些红色文化的守护者们,默默无闻地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本文将带您走进这些守护者的故事,感受他们守护红色文化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一、雷光仁:遵义会议精神的当代守护者

1998年,雷光仁同志调任至遵义会议纪念馆担任馆长一职,从此与这片红色热土紧密相连。在担任馆长期间,他致力于将红色精神的火种播撒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了遵义会议精神的当代守护者。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而建立的。在这里,每一件展品、每一个故事,都是红军在遵义长征路上英勇无畏、心系人民的生动写照。雷光仁同志无数次被那些革命文物和感人故事触动心弦,其中,一把红军坐过的板凳,尤为让他难以忘怀。

故事发生在遵义市桐梓县尧龙山镇,一对普通夫妇田庆发、邱再福,家中珍藏着一条意义非凡的板凳。那是红军长征途中,两位战士到访家中进行社情调查,与他们亲切交谈,尤其是关于共产党要给农民分田地的承诺,深深触动这对夫妇的心。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带领下,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他们愈发感恩于红军的牺牲与党的关怀。

二、魏天梅:抢救红色口述史,与时间赛跑

来自淮海战役纪念馆的魏天梅同志,十年间采集的亲历者口述影像资料长达61375分钟,征集藏品1106件套,采访亲历者786人。她用行动诠释了抢救红色口述史的重要意义。

情景演绎《守护·新生》通过3位讲述人深情对白,带领观众感受文物守护者在革命足迹追寻路上的拳拳爱国心。魏天梅同志及其团队与时间赛跑,将红色历史的记忆传递给更多的人。

三、张爱华:59年守护红军洞,传承革命历史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的张爱华老人,59年来克服重重困难,风雨无阻、矢志不渝守护红军洞。红军洞,是一座座邻山相守、隔涯相望的山洞组成的洞群统称。这里凝聚着英雄的浩然正气,闪烁着革命意志光芒,见证着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荣光。

自1964年起,张爱华老人便承担起守护红军洞的重任。那一年,她年仅23岁,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刘名榜回到家乡,面对老部下之女张爱华,他深情嘱托:“这里有你父辈的足迹,是烈士们安息的地方,也是历史的见证,你要保护好。”这句话,成了张爱华一生的使命。

四、彭素虹:寻找党章守护者,传承红色文化

彭素虹同志的纪实文学作品《信仰的足迹——寻访张人亚》,记录了作者寻找党章守护者张人亚守护党章和中共一大、二大珍贵文献文物的历程。全书分为三部分:《信仰之源》《信仰之路》《信仰之光》,旨在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人亚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这些红色文化的守护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内涵。他们默默无闻地付出,为的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让我们向这些红色足迹传承者致敬,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