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海门山歌,作为一种流传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启东、通州、如东等地的传统音乐形式,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更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本文将带您走进海门山歌的世界,揭秘其背后的故事和魅力。
海门山歌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海门山歌起源于清代,由崇明及江南移民带来的方言习俗及民歌俚调发展而来。它与江南吴歌一脉相承,是吴歌伸向苏中的一个分支。在明代的《海门县志》中就有了有关山歌的记载。
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门山歌得到了不断发展。1768年,清政府重新恢复了海门建制,大批北方先民和崇明、太仓一带的人们纷纷过来开垦。他们带来了南北方的方言习俗,也带来了家乡的山歌,使得海门山歌得以代代相传,久唱不衰。
海门山歌的分类与特点
分类
海门山歌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兴山歌和叙事山歌。
- 即兴山歌:多系人们在劳动之中或劳动之余随口编唱的即兴山歌,有四、六、八句几种形式,句式以七字为主。
- 叙事山歌:歌词往往长达数十句乃至数百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包括山歌调、对花调、佛祈调、游湖调、号子等演唱曲调。
特点
- 音乐特点:海门山歌的音乐清纯甜美、悠扬婉转,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 语言特点:语言纯朴自然,故事生动形象。
- 演唱方法:主要是独唱和对唱。
海门山歌的文化价值
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海门山歌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对推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海门山歌为中国方言学、民俗学、民族音乐学、历史学等专业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海门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成立了海门山歌剧团,使这种特色鲜明的地方民歌有了一个传承发展的专门机构。
发展
海门山歌在传承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如原创山歌剧《青龙角》、《献给妈妈的歌》、《亲人》等作品,都受到了广泛好评。
结语
海门山歌,作为民间音乐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一民间艺术,让海门山歌的美丽声音传遍大江南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