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邯郸,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在这片土地上,非遗传承人们用匠心独运的技艺,将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扬。本文将带您走进邯郸,揭秘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独运。

邯郸非遗概述

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等多个领域。其中,骨节藜鞭、花馍、涉县印迹、剪纸、沙窝木旋等技艺,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骨节藜鞭:非遗传承人的坚守

骨节藜鞭,又称骨节勾魂鞭,是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吕雁平,作为第四批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骨节藜鞭的传承人,自七岁起便学习此项技艺。他深知传承之重,从文化下乡到民间公益展演,吕雁平总是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为非遗文化的推广贡献着力量。

吕雁平积极响应非遗进校园的号召,在涉县中小学校园掀起了一股学习骨节藜鞭的热潮。十多年时间里,他坚持每年为孩子们授课百余次,为了让学生在假期也能持续练习武术基本功,他常常自掏腰包,为孩子们准备零食与奖品,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花馍:指尖上的坚守

花馍,又称面花,是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王一可,作为95后花馍技艺非遗传承人,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花馍技艺传承工作。她以面为料,以手为艺,将一块面团捏制成一个个活灵活现、造型各样的花馍。

王一可始终不忘初心,从未忘记技艺传承的使命。她将传统民间工艺和现代美术绘画审美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作品在诸多非遗技艺里将各种技艺手法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创新发展。

剪纸:冬奥剪纸的传承

靳玉芳,邯郸市剪纸非遗传承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和传承推广。她精心创作的冬奥系列剪纸作品,表达了对北京冬奥会的祝福和对祖国的热爱。

靳玉芳在重要时间节点创作出具有特殊意义的剪纸作品,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等主题剪纸,受到广泛好评。她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去传承剪纸技艺,助力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沙窝木旋:匠心独运的传承

沙窝木旋,是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李学民,作为沙窝木旋技艺的传承人,多年来积极致力于传统木旋技艺的传播。他曾先后被邀请到美国、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家展示手艺。

沙窝木旋技艺借助于脚踩的或者手拉式的旋床对木材进行削切,制成各种圆形的生产生活用品。这项技艺在肥乡区元固乡沙窝村延续了500年之久,传承了古人的手法与智慧。

结语

邯郸的非遗传承人们,用匠心独运的技艺,将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扬。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