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皮影戏,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智慧。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皮影戏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乡村皮影艺术传承者在光影之间的坚守与传承,展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一、皮影戏的历史渊源
皮影戏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发展于明清。它以兽皮或纸板为材料,通过剪影、雕刻、上色等工艺制作成各种人物形象,在灯光照射下展现故事情节。皮影戏融合了绘画、雕刻、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二、乡村皮影艺术传承者的坚守
- 杨秀玲:光影中的守护者
杨秀玲,68岁的河北唐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自掏腰包组建皮影戏剧团,走街串村演出,一年演出上百场皮影戏。她不仅传承了传统剧目,还创作了现代皮影戏,如《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等寓言皮影戏,以及反腐倡廉、科学防疫等现代题材作品。
- 方德春:光影“三步曲”的创新传承
方德春,年近六旬的河南省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他通过“固本培元”、“用好戏本吸引更多戏迷”和“留住老戏迷、影响新戏迷”三个步骤,创新传承皮影戏。他不仅到敬老院、小学等地义演,还积极发掘、抢救与保护皮影戏,培养传承人。
- 韩山皮影戏:光影下的匠心与传承
韩山皮影戏,流传于甘肃省礼县崖城镇富坪村,已有百年历史。村里的老艺人积极发掘、抢救与保护这一非遗项目,培养传承人,使韩山皮影戏得以传承与发展。
三、乡村皮影艺术传承者的传承策略
- 创新表演形式
为了吸引更多观众,乡村皮影艺术传承者不断创新表演形式。例如,杨秀玲创作了现代皮影戏,方德春将皮影戏与当地民俗相结合,使皮影戏更具时代气息。
- 培养传承人
乡村皮影艺术传承者积极培养传承人,将技艺传授给下一代。例如,杨秀玲组建皮影戏剧团,方德春到敬老院、小学等地义演,韩山皮影戏的老艺人积极培养传承人。
- 加强宣传推广
乡村皮影艺术传承者通过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加强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皮影戏。
四、结语
乡村皮影艺术传承者在光影之间的坚守与传承,展现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关注乡村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