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岁月洗礼,依旧熠熠生辉。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了一道亟待破解的课题。本文将从“传承”二字入手,探讨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一、守住“形”与“神”,传承传统文化之本
“形神兼备”是传统文化保护中必须守住的底线。在人口只有万人的连城,既有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历经多年风雨、被誉为“民间故宫”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如何守住这条底线,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
1. 守住“形”
守住“形”,即保持传统文化的原貌和形式。以连城连史纸制作工艺为例,其制作过程经过竹丝做料、水碓打浆、捞纸、焙纸等道程序,全部由匠人手工完成。这种传统工艺不仅体现了中国竹制纸技艺的高峰,更是传承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2. 守住“神”
守住“神”,即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连城,不仅有连史纸制作工艺,还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城四堡雕版印刷工艺。这种工艺要求从业者具备书法、绘画、木刻等技能,需要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苦功夫。守住“神”,意味着传承人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跨界合作,拓宽传承之路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传承需要不断创新。姚绣品牌与千年舟集团的跨界合作,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1. 深挖传统文化精髓
千年舟集团董事长陆铜华表示,千年舟将古老的木作智慧与现代工艺巧妙融合,让文化基因在家居建材中得以延续。这种深挖传统文化精髓的做法,有助于拓宽传承之路。
2. 文化创新之路
姚绣品牌以苏绣为核心,传承为使命,设计为方法,将工艺美术的媒介与形式拓宽,探索非遗回归生活的新路径。这种文化创新之路,有助于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三、非遗进校园,培养传承人才
非遗传承人守正创新,通过非遗进校园、开设非遗课堂、主动走出去等方式,让一件件福州历史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1. 非遗进校园
非遗进校园,有助于让青少年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例如,高湖舞龙队主力队员郑勇会前往高湖小学,教授孩子们舞龙灯。这种做法,有助于培养更多传统文化传承人才。
2. 开设非遗课堂
开设非遗课堂,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非遗技艺。例如,故宫博物院开设的知识课堂,让孩子们通过穿朝珠、画盘子、做堆绣等体验传统手艺。
四、结语
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代代人的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守住“形”与“神”,拓宽传承之路,培养传承人才,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创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