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经济组织,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其中,“背篓精神”和“扁担精神”更是供销社精神的象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供销社如何传承与创新,保持背篓的魅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供销社的历史与背篓精神
1. 供销社的历史
供销社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系列合作经济组织,新中国成立后,供销合作系统得到全面建立和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是连接城乡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为保障供应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背篓精神的内涵
背篓精神是指供销社人在艰苦条件下,不怕吃苦、艰苦奋斗、全心服务、一心为民的服务精神。这种精神在供销社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传承背篓精神
1. 弘扬供销精神
为了传承背篓精神,供销社需要弘扬供销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供销社的价值和意义。这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展览等形式来实现。
2. 建立红色教育基地
盂县供销社记忆馆、即墨古城供销社等红色教育基地的建立,为传承供销精神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基地通过展示供销社的发展历程、老物件等,让后人了解供销社的历史和精神。
三、创新中的背篓魅力
1. 融入乡村振兴
在新时代,供销社需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即墨区供销社通过开设乡村供销社、搭建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创新经营模式
供销社可以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提升自身竞争力。例如,青岛市即墨区供销社创新经营,培育“即供”品牌,开发出即供老酒、即供白茶、即供咸鸭蛋等系列产品。
3. 传承与发扬背篓精神
在创新中,供销社要始终坚持传承和发扬背篓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结论
供销社记忆中的背篓魅力,既体现在其历史传承中,也体现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中。在传承与创新中,供销社需要充分发挥背篓精神,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