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傩戏:千年传承的神秘面纱
引言
仡佬族傩戏,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之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巫歌傩舞,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仡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还展现了古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意识。本文将深入探讨仡佬族傩戏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
仡佬族傩戏的起源
傩戏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巫歌傩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随着地方戏曲的兴起,傩舞吸取戏曲的艺术因素,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清代康熙年间,傩戏在湘西出现,并迅速传播开来,与各地的民间艺术相融汇,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仡佬族傩戏的发展
仡佬族傩戏至迟在元明时期传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并开始在当地流传。它以巫为内核,与贵州地域文化和仡佬族文化合流,形成了佛巫或道巫、清巫、儒巫合一的特殊坛门形式。目前在道真从事傩仪活动的有五十多个坛班、六百三十多人。
仡佬族傩戏的特点
仡佬族傩戏以祈福迎祥为目的,由民间称为“道士先生”的艺人组班表演。它有冲傩、打保福、阳戏、梓潼戏等一百三十余种表现形式,演出时以锣、鼓、钹、唢呐等乐器伴奏,有歌有舞,或说或唱,庄谐交作,文武并重。其中,山王、秦童等角色表演时需戴上特制的傩面具。参与表演者一二人至十余人不等,时间一两个小时至几天几夜不等,内容因信众目的与坛门派别而异。
仡佬族傩戏的保护与发展
2008年,道真仡佬族傩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仡佬族文化与贵州巫傩文化的重要载体,仡佬族傩戏在宗教、历史、民俗、音乐、文学、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传承人张邦宪的贡献
国家级非遗道真仡佬族傩戏传承人张邦宪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不懈的努力,为道真仡佬族傩戏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致力于挖掘和整理仡佬族傩戏的古老资料,整理成文约有八百余万字,为后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结语
仡佬族傩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强对仡佬族傩戏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