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振兴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当下,挖掘乡村发展潜力,可通过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传承非遗文化,提高乡村非遗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持续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民族智慧和艺术精髓,也是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本文将探讨非遗文化传承在助力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非遗文化传承助力扶贫的现状与意义

1.1 非遗文化传承现状

目前,我国已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各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73%的非遗项目保留在传统乡村。这些非遗项目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领域,是乡村文化认同的源泉,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潜在资源。

1.2 非遗文化传承助力扶贫的意义

非遗文化传承助力扶贫具有多重意义:

  • 经济价值:非遗项目如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服饰、地方美食等,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还能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 文化价值: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 社会价值:非遗传承可以解决农民就业,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非遗文化传承助力扶贫面临的挑战

2.1 传承人问题

非遗技艺学习投入时间成本较大,学习过程单一、枯燥,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形成反差。部分非遗项目自身造血能力不够强、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凸显。

2.2 资金问题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目前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2.3 社会认知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非遗文化认同感减弱。部分非遗项目因需求不足、缺乏创新,面临生存困境。

2.4 创新问题

如何推动非遗技艺的创新研发,激发乡土文化的生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非遗文化传承助力扶贫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传承人培养

  • 政策支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 教育培训:建立非遗传承人培训基地,开展系统化的教育培训,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
  • 人才引进: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培养一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

3.2 加大资金投入

  • 政府投入: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的财政投入,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
  • 社会融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保护,探索非遗项目市场化运作模式。
  • 众筹平台:利用互联网众筹平台,为非遗项目筹集资金。

3.3 提高社会认知

  • 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展览展示、非遗进校园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 品牌建设:打造非遗品牌,提升非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 文化交流:加强非遗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4 鼓励创新

  • 研发设计:鼓励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艺术家合作,推动非遗技艺的创新研发。
  • 跨界融合: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创、科技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开发新的非遗产品和服务。
  • 电商平台:利用电商平台,拓展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案例分析:非遗扶贫的成功实践

4.1 传统工艺工作站

2016年起,文化和旅游部陆续设立十余个传统工艺工作站,面向贫困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开展传统工艺振兴工作,帮助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升设计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例如,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围绕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保护与传承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4.2 非遗工坊建设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加大对脱贫地区的非遗保护支持力度,以非遗工坊建设为抓手,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非遗工坊的建设,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平台,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4.3 文旅融合

例如靠近大理古城的周城村,那里曾有集体所有制的扎染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