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老手艺人,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将一针一线、一斧一凿,转化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品,成为了非遗文化的传承者。本文将揭秘老手艺人的坚守与传承之路,展现他们为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所付出的努力。
一、非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非遗文化是指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文化内涵、技艺和表现形式的文化遗产。它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雕刻、编织、陶瓷、民间传说等。非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老手艺人的坚守
老手艺人是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坚守着传统的技艺,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下是一些老手艺人的坚守故事:
1. 竹编技艺
以江苏省兴化市陈堡镇蒋庄村的殷荣宝为例,他自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竹编技艺,70年来一直坚守这一传统手艺。在传统竹编工艺中,需要经过选竹、劈竹、撕篾、刮篾、编织等多个工序,制作出各种竹篮、凉席、筛子等竹编用品。殷荣宝的竹编作品造型精美、实用性强,为乡村振兴助力。
2. 木拱桥营造技艺
浙江泰顺的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泰顺廊桥营造技艺是我国木拱桥的典型代表,曾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董直机、曾家快师徒等手艺人,坚守着这一传统技艺,传承着廊桥营造的智慧。
3. 麻绳制作技艺
济南市莱芜区杨庄镇高家店村的麻绳制作技艺,源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当地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麻绳制作。随着时代的发展,麻绳逐渐被尼龙绳代替,制作麻绳的村民越来越少。为保护这一传统技艺,村民高翔将麻绳制作技艺申报为山东省省级非遗,并牵头成立非遗研究会,定期举办技艺培训班,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三、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老手艺人的坚守与努力。以下是一些传承与发展的措施:
1. 政策支持
政府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将非遗项目纳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传承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教育传承
在学校、社区等地开展非遗文化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
3. 创新实践
鼓励非遗传承人进行创新实践,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提高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文化交流
加强国内外非遗文化交流,让非遗文化走向世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总之,老手艺人的坚守与传承,是非遗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更加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这颗历史明珠永远闪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