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码头号子,作为上海港码头工人劳作的号音,承载着上海港码头的历史变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文将探讨码头号子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如何通过非遗传承唤醒文化记忆。

码头号子的历史渊源

码头号子主要流传于码头及货场,源于上世纪上海码头工人的劳作。它见证了上海港码头的发展历程,是上海港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码头号子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人贾志虎的坚守

贾志虎,上海港码头号子的代表性传承人,自1956年起便从事码头装卸、搬运工作。他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码头号子,并经过多年的学艺,于2009年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港码头号子的代表性传承人。

社区传承工作室的建立

2014年,定海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为上海港码头号子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基地内设有传承工作室,为传承队伍提供活动场地,并打造了上海港码头号子展厅,向市民免费开放。

专业指导员的努力

张宝根,码头号子表演团的领队兼指导,退休后致力于码头号子的传承与发展。他面对零基础的队员们,通过手把手的教学,帮助他们掌握旋律、吐字、发声、合唱等技巧,还原码头号子最原始的唱法。

非遗传承的意义

唤醒文化记忆

码头号子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上海港码头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整个上海港口文化的传承。它唤醒了人们对于上海港口历史的记忆,让年轻一代了解并认同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

传承工匠精神

码头号子的传承人,如贾志虎和张宝根,他们以“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致力于码头号子的传承与发展。这种精神对于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文化多样性

码头号子的传承与发展,丰富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结论

码头号子的传承与发展,是唤醒文化记忆、传承工匠精神、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继续关注和支持非遗传承,让更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