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民族智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非遗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危机。本文将深入探讨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困境,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传承人老龄化:非遗传承的“定时炸弹”

首先,非遗传承人老龄化是当前非遗传承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80岁以上的有107人,70-79岁的有237人,60-69岁的有287人,而40岁以下的仅有7人。这一现象表明,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年轻传承人严重匮乏。

原因分析

  1. 收入低生活困难无心传承:许多非遗传承人因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只得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维持自身和家庭的生存上来,无法潜心从事传承活动以及培育传承人。

  2. 生活方式改变不愿传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审美价值也发生了变化,年轻人更热衷于现代生活方式,对民间传统技艺逐渐失去兴趣。

  3. 缺少人文关怀不想传承: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非遗传承,但通常只对评选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授予一个奖牌、发一个证书,没有对他们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传承人缺少人文关怀。

传承人断代:非遗技艺的“灭绝危机”

由于传承人老龄化,非遗技艺的传承面临着断代的危机。一些古老的非遗技艺,如木雕、刺绣、蜡染等,由于缺乏传承人,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原因分析

  1. 传承难度大:一些非遗技艺的传承难度较大,如东仓鼓乐演唱的工尺谱晦涩难懂,只能靠口授心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年轻血液的注入。

  2. 晋升渠道不畅:年轻一代在非遗领域看不到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难以激发他们投身其中的热情。

  3. 过度商业化:一些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把一门复杂的工艺简单地规模化生产,这对该项非遗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应对策略:让非遗传承焕发活力

为了解决非遗传承危机,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以下措施:

  1. 完善传承人制度:针对不同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制定相应的传承人培养政策,提高传承人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2. 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和支持,设立专项基金,为非遗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3. 推广非遗教育:鼓励高校开设非遗专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提高人民群众的非遗文化意识。

  4. 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将非遗技艺与旅游、手工艺品等结合,发展相关行业,提高非遗技艺传承的效益和经济价值。

  5. 加强宣传推广: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加大对非遗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公众对非遗的关注度。

总之,非遗传承危机是当前我国文化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