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位于河北省西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易县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本文将揭秘易县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展现这些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新生。

一、易县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易县的历史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在历史的长河中,易县人民创造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涵盖了传统技艺、节庆民俗、传统音乐、传统戏剧等多个方面,如易水砚制作技艺、摆字龙灯、后土文化、燕下都遗址文化等。

近年来,易县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通过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让这些文化瑰宝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易县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1. 易县铜雕非遗传承人刘桂军

刘桂军,易县白马乡源泉村党支部书记,燕都铜雕艺术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他自幼接触铜雕,师从多位铜雕大师,掌握了传统铜雕技艺。如今,刘桂军已成为铜雕非遗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刘桂军不仅致力于铜雕技艺的传承,还积极推动铜雕产业的发展,让非遗技艺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底蕴和活力。

2. 易水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邹洪利、邹天然

邹洪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水砚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从事易水砚创作传承已有30多年,曾为大学生讲授砚雕课程、为游客开启研学之旅,并手把手为青年学徒传授技艺。

邹洪利之子邹天然也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共同推动易水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3. 方寸石头上的砚雕人生——崔爱民

崔爱民,河北省易水砚非遗传承人、突出贡献技师。他自幼痴迷于易砚雕刻,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克唐学习砚台雕刻技艺,成为一代砚雕大师。

崔爱民不仅技艺精湛,还致力于砚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家乡易县燕下都遗址的瓦当文化融入砚雕作品中,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

三、非遗文化进校园

为培养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和兴趣,易县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为师生们讲解非遗文化,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

四、结语

易县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展现了易县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在新时代,易县将继续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让这些文化瑰宝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