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这些非遗项目代代相传,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然而,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冲击下,许多非遗传承人默默无闻,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本文将带您揭秘那些守护民间文化的非遗传承人。

一、非遗传承人的坚守

非遗传承人是对非遗项目有着深厚感情和精湛技艺的人。他们往往从幼年时期就开始学习,一生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1. 滕氏布糊画传承人郝如香

在“香港河北文旅周”活动中,滕氏布糊画市级非遗传承人郝如香向香港市民和游客展示了这项古老技艺。郝如香从设计底图、制作胎模、糊制胎模、上色绘制等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展示,将布糊画制作流程演绎得淋漓尽致。

2. 庆阳香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贺梅英

90岁高龄的庆阳香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贺梅英,从七八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刺绣,一生致力于传承这项传统技艺。她用几块简单的布头和几缕丝线,将香包变成了活灵活现的艺术品。

二、非遗传承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1. 年轻人兴趣减少

在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娱乐,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这使得非遗传承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风险。

2. 传承人老龄化

许多非遗传承人年龄较大,随着他们的离世,相关技艺也将随之消失。

三、非遗传承的探索与创新

为了保护非遗,各地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探索传承与创新之路。

1. 政府支持

政府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举办展览、比赛、培训等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兴趣。

2. 民间组织参与

民间组织积极参与非遗传承,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3. 创新传承方式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非遗传承方式,如开发非遗APP、制作非遗纪录片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

四、结语

非遗传承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些鲜为人知的民间文化守护者,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