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高校如何成为文化薪火的守护者与传承者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非遗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如何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文化薪火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角色定位
1.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拥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和人才优势。在非遗传承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专业、开展学术研究、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为非遗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2. 人才培养的摇篮
高校在非遗传承中肩负着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重任。通过设立非遗相关专业、开展非遗技艺培训、组织学生参与非遗实践,为非遗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 社会服务的平台
高校可以通过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非遗宣传、展示、交流等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为非遗传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具体措施
1. 设立非遗相关专业
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学科优势,设立非遗相关专业,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艺传承等,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非遗传承人才。
2. 开展非遗技艺培训
高校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开展非遗技艺培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真本事,为非遗传承储备后备力量。
3. 举办非遗文化活动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非遗展览、非遗讲座等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
4. 加强学术研究
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开展非遗学术研究,探讨非遗传承与发展的规律,为非遗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5. 推动产学研合作
高校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推动非遗技艺的研发和创新,提高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案例分析
1. 姚建萍建议将非遗传承纳入高校学历教育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姚建萍建议,将非遗传承纳入高校学历教育体系,以培养高素质的非遗传承人才。
2. 河南高校美术教育对非遗资源的传承与创新
河南省部分高校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如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培养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掌握文化遗产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方法的专业人才。
结论
高校在非遗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设立非遗相关专业、开展非遗技艺培训、举办非遗文化活动、加强学术研究、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措施,高校可以为非遗传承提供有力支持,成为文化薪火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