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冬至,作为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传统节日之一,其习俗文化传承已近三千年。手抄报作为传递信息、宣传知识的有效工具,将冬至的习俗文化生动地呈现出来。本文将详细探讨冬至的起源、习俗及其在手抄报中的表现。
冬至的起源
冬至起源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周公测影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通过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的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
冬至的习俗
古代纪念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冬至的饮食文化
冬至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诸如馄饨、饺子、汤圆、冬至盘、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其中,吃饺子和汤圆是最为常见的习俗。饺子源于“娇耳”,据说最早是医圣张仲景在冬至舍药留下的。人们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手抄报里的冬至习俗
手抄报将冬至的习俗文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既直观又生动。在手抄报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内容:
- 冬至的起源和传说:通过插图和文字介绍,让读者了解冬至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 古代纪念活动:展示古代人们如何庆祝冬至,如祭祀、祭祖等活动。
- 九九消寒图:展示九九消寒图的制作方法和填色规律。
- 冬至的饮食文化:介绍冬至的传统食品,如饺子、汤圆等。
- 诗词和名言:收录与冬至相关的诗词和名言,如《北风行》、《雪梅香·冬至》等。
总结
冬至习俗文化传承千年,手抄报作为传递知识、宣传文化的工具,将这一传统文化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手抄报,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