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如同璀璨的明珠,传承着沧县乃至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沧县非遗传承的保护与发扬,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用坚守和努力,让这些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非遗传承:守护文化根脉
沧县非遗传承工作始终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形成了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并逐步完善的保护体系。
项目名录体系
沧县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项,省级名录项目8项,市级名录项目22项,县级名录项目64项。这些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基本形成了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
传承人队伍建设
在册的各级传承人有126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10人,市级27人,县级87人。这些传承人成为了沧县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他们用自己的技艺和智慧,将沧县的文化根脉传承下去。
守护者:薪火相传
非遗的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守护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文化的敬畏和热爱,用坚守和努力让沧县非遗传承之光熠熠生辉。
经费保障
沧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事业发展,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均有专项非遗资金,重点用于非遗活动支持、非遗精品创作、非遗人才培养、非遗资料汇编等事项,为非遗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传承基地建设
为保障非遗活动的正常开展,沧县建有非遗传承基地1个,非遗传习所2个,非遗传习点3个,非遗传承研究室22个,为非遗活动常态化开展提供了保障。
公益培训
定期在寒暑假开展公益非遗培训,特邀木板大鼓非遗传承人授徒传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非遗故事:传承的力量
在沧县,有许多感人的非遗故事,它们见证了沧县非遗传承的艰辛与喜悦。
秧歌传承人张大妈
张大妈是沧县秧歌的省级传承人,她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秧歌,一生致力于传承和发展这项民间艺术。如今,她的徒弟遍布全国各地,为秧歌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板樟大鼓传承人赵师傅
赵师傅是沧县木板大鼓的市级传承人,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这门技艺,一生坚守在传承岗位上。他不仅传承了木板大鼓的技艺,还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项民间艺术。
结语
沧县非遗传承之光,离不开那些坚守文化根脉的守护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文化的敬畏和热爱,为沧县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向这些非遗守护者致敬,感谢他们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所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