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撤村建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密码,分析撤村建居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撤村建居与乡村文化传承

1.1 撤村建居的背景

撤村建居,即指将乡村居民点整体搬迁至新型城镇化区域,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这一政策旨在优化城乡布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2 撤村建居对乡村文化传承的影响

撤村建居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文化传承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1.2.1 积极影响

  1. 提高居民文化素养:新型城镇化区域的文化设施较为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2.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撤村建居过程中,部分传统村落被保留下来,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1.2.2 消极影响

  1. 文化断层:部分传统村落因撤村建居而消失,导致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2. 文化同质化:新型城镇化区域的文化与乡村文化差异较大,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现象。

二、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密码

2.1 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1. 保障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传承有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防止文化同质化。
  2.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传承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2.2 文化传承的途径

  1. 保留传统村落: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纳入保护范围,实现文化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2.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3. 创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培育乡村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2.3 文化传承的保障措施

  1.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文化传承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2.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传承,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浙江安吉县

安吉县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通过保留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等措施,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城镇化发展的双赢。

3.2 案例二:江西婺源县

婺源县在撤村建居过程中,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实施“古村落保护工程”,将传统村落纳入保护范围,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城镇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四、结论

撤村建居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对乡村文化传承既带来挑战,也提供机遇。通过深入挖掘文化传承的内涵,创新文化传承的途径,加强文化传承的保障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文化的和谐共生。